世界移動芯片巨頭高通CEO莫倫科夫認為,在4G時代,由于中國運營商的推出步伐落后于美國的運營商,所以在一些移動互聯網的創新上,節奏也相對慢于美國。或許是吸取了4G進程落后的教訓,中國的運營商此次在5G專利技術的投入方面節奏非常之快。知春路知識產權支持發明專利申請、外觀專利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想了解更多和專利申請、專利維權有關的內容,盡請關注我們!
一、5G的中國速度
根據德國專利數據庫公司IPlytics的數據,截至3月,5G通信所需的標準必要專利申請數量中,中國已經占有34.02%的比例。是現有4G標準的1.5倍以上。
在4G標準中,歐美掌握了產品制造不可或缺的標準必要專利(SEP),在作為新一代產業的基礎設施備受關注的5G中,中國正在增加存在感。
一方面,這得益于國家政策上的支持。
早在幾年以前,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到“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也與各產業自身的發展訴求相關。
近幾年來,幾大運營商用戶規模逐漸觸頂,業務收入也持續放緩。對于中國移動、電信包括聯通而言,規模巨大的5G市場顯然是突破現有業務瓶頸的一次巨大機遇。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中國至少已經有16個省區市能打通5G電話。
微信截圖_20190717151501
在不久前的上海MWC會議期間,中國移動宣布將會在2019年年底之前在中國50多個城市部署5G網絡,僅在2019年就將會部署接近10萬個NSA 5G基站。同時,中國電信也宣布將在年底前完成40個城市的5G商業部署。此前,中國聯通也宣布過同樣的5G城市目標。
5G將對社會各個層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的數據,2030年5G帶動的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將分別達到6.3萬億元和10.6萬億元;2030年,5G將帶動超過800萬人就業,間接提供約1150萬個就業機會。
二、NSA是5G主流
目前,5G的組網模式分為NSA與SA兩種。前者是指通過現有的4G基站接入4G核心網從而進行5G相關設備的部署;后者則是指將整個網絡架構將完全基于5G,也就是重新進行5G基站、回程鏈路以及核心網的部署。
NSA和SA同屬5G,只是從發展階段來看,基于成本、規模等各層面的考量,多數運營商和地區都會選擇從NSA著手。
在現已用上5G的國家或地區中,比如歐洲、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都是以NSA模式率先部署5G。而在國內,三大運營商也都是以NSA模式來啟動5G服務。
對此,日本第一大運營商NTT DoCoMo首席技術官Seizo Onoe有過總結。他認為,基于NSA的雙連接技術具有四大“組合優勢”:
(1)利于低、高頻段組網;(2)利于LTE和NR組網;(3)利于Massive MIMO和C-RAN結合組網;(4)可同時保護4G資產和5G投資。
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目前不少終端廠商主要研發的都是支持NSA制式的手機。
“NSA制式手機和網絡的規模推出,有利于早期培育個人消費者市場,迅速形成供給能力。”在談及NSA網絡和手機之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如此說道。
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后期NSA網絡也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升級為支持NSA+SA的網絡,具體升級時間則視各運營商策略及SA本身的成熟度而定。
IHS分析師認為,很長一段時間內,4G和5G都將處于共存狀態。
三、終端于5G的意義
Verizon在美國的失敗案例,已經向我們證明了,終端在5G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中國擁有豐富的終端供應商資源。根據Counterpoint提供的最新數據,蘋果和三星以外,包括ov小米等在內的廠商,目前已經瓜分了全球約60%的市場。
某業內專家認為,未來能夠連接人和服務的入口終端設備,需要具備以下特征:
一個足夠大并且便攜的屏幕,并且是觸屏;
為了擴充信息化服務的入口和出口,產品需要更多先進的輸入和輸出能力,以及更多的傳感器件;
更智能化,更懂消費者,可以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以上所有特征,除了屏幕不夠大以外,5G智慧手機基本都能滿足。
未來,5G將為智慧終端提供速率、流量、時延包括連接這四個方面的主要賦能:
以時延為例,5G將能夠保障小數據包10ms,中數據包100ms以內的的延遲,大制作交互適時游戲外加專業的游戲設備將依附手機得到普及;
時延保障下,基于云擴展手機能力,移動場景下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手機辦公、甚至是跑仿真都有可能,投屏、引入AR眼鏡等附屬設備成為趨勢。
從AR眼鏡到智能手表,我們觀察到:現在的手機已經越來越不像手機,手機廠商,也越來越不止于單純的硬件公司而存在。
上一次的4G時代,催生了包括BAT、蘋果在內的諸多優秀公司,也有不少公司因為落后而被淘汰;相信5G時代來臨以后,行業格局將面臨更多的改變,消費者端所能體驗到的生活,也會更加科技和智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