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做的紗面,終于不用在家等著游客上門了。”12月1日,永嘉縣巖坦鎮源頭村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小靜一連接到多個預訂電話,臉上樂開了花——她用自己頭像注冊的“源頭小靜”牌農產品,已逐漸打開市場。
走進綠水悠悠、游客盈門的源頭村,隨處可見賣紗面、番薯棗、粉干等農產品的場景。“以前自給自足的農產品,如今成了致富的‘法寶’。”村民戴弟飛告訴記者,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后,游客多了,大家加工售賣農產品熱情高漲,村里光做紗面的家庭就有100多戶。
農產品越做越多,天天坐等游客上門肯定不是辦法,大伙兒又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陳小靜。陳小靜曾是源頭村村委會主任,和村干部一起帶領源頭村從過去的臟亂落后村蛻變為名聲大噪的風景村。“我們大家都信她。”戴弟飛說。
陳小靜和村兩委干部一合計,決定為全村農產品注冊商標,打造統一品牌,抱團開拓市場。什么樣的品牌容易讓人眼前一亮?陳小靜犯了愁。這時,巖坦鎮鎮長張德周給她支招:“索性用你自己的頭像和名字注冊商標,作為村里的公共品牌。”于是,圍繞吃、住、游,陳小靜一口氣申請了十大類商標,就叫“源頭小靜”,把自身形象與村莊發展緊緊綁定在一起。
既然打造了統一的品牌形象,就要把好農產品質量關,不能有絲毫含糊。村里組建起督察隊,從產品原材料挑選到整個制作過程,專門制定標準,嚴格把關質量。“村里約法三章,不符合條件的產品,不得使用‘源頭小靜’品牌。”陳小靜說。
申請注冊統一商標后,陳小靜和村兩委干部一起,抓住各種機會拓寬銷路,在省農博會等平臺均出現了“源頭小靜”牌農產品的身影。“以后我們打算成立專門公司,不僅要銷售源頭村的農產品,還要推薦周邊其他村的農產品。”陳小靜信心滿滿地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