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選育出了一款名為“純白色真姬菇Finc-W-247”的食用菌新品種,并于2015年4月獲得了該菌株的專利權。公開資料顯示,該菌菇產品具有栽培周期短、單產高、營養豐富、保鮮期長等優點。但豐科公司發現,由于菌類可以進行無性繁殖,市場上有許多企業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也使用其公司選育出的菌種進行生產、銷售。于是在2017年6月,豐科公司將涉嫌專利侵權的天津綠圣蓬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天津鴻濱禾盛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起訴至北京知產法院,要求兩被告公司停止侵權并連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1000萬元。近日,本案在北京知產法院開庭審理。
豐科公司提交的鑒定意見顯示,兩被告公司生產、銷售的白玉菇基因的“945BP”堿基片段與其專利菌株屬于同種,且專利書中也對該堿基進行了保護,故兩被告公司生產的白玉菇侵犯了豐科公司的專利權。而根據兩被告公司在媒體上的公開數據計算,從2016年至今,其生產侵權產品所獲利潤已經遠超1000萬元。
但兩被告公司的代理律師表示,鑒定意見中僅認定了比對的兩種白玉菇屬于“同種”而非“同一”,根據原告在全國各地的訴訟案件顯示,已有100多份鑒定意見認為各被告生產的白玉菇均存在“945BP”堿基片段。只檢測特定基因片段,而不進行全基因檢測,就認定為“同種”,實質上擴大了專利的保護范圍。兩被告銷售的白玉菇沒有侵犯豐科公司的專利權,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本案沒有當庭宣判。(來源:北京晚報)
如果喜歡知春路知識產權的文章,可以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查詢商標 網,更多精彩的資訊等著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