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 初辟原無姓,打破頑冥須悟空。
這是《西游記》第一回的最后一句話。來自北宋紫陽真人張伯端的詩。
華為鴻蒙系統正式發布,中國人自己的移動端操作系統終于來了。
鴻蒙的原意是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也用來指遠古時代。鴻蒙象征著起始,中國的第一個手機操作系統用鴻蒙來命名,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余承東介紹說,鴻蒙是全球首個基于微內核的操作系統。如果不是因為貿易戰,鴻蒙系統可能要到一年后才會面世。根據媒體的報道,鴻蒙系統的研發已經持續了接近7年。
7年之前華為就已經意識到在操作系統上可能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未雨綢繆開始了自主操作系統的研發。但同7年研發相比,華為對商標的規劃卻略顯不足,其對“鴻蒙”商標的注冊有些晚了。
根據知春路知識產權商標查詢的查詢結果顯示,早在今年5月,華為就申請注冊了“華為鴻蒙”商標。但是華為的注冊仍然是太晚了。盡管系統已經發布,但按照現在一般的商標注冊流程,華為要到明年才能正式拿到商標。而且“鴻蒙”二字,華為已經很難再注冊了。
只搜索“鴻蒙”二字,我們能夠看到150多條結果,搜出來的商標五花八門,相關企業有從事燈具、食品甚至樂器生產的公司,但是唯獨沒有看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對于華為這一類科技企業來說,第42類商標是必須注冊的。早在2010年,北京海岸鴻蒙標準物質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就已經注冊了比較近似的商標。在今年5月,一家叫做惠州市契貝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幾乎同時與華為申請注冊“鴻蒙”商標。而華為也退而求其次,主要注冊的是“華為鴻蒙”商標。
眾所周知的華為大量注冊《山海經》中的神獸也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事情。這些商標也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走完全部流程。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品牌不一定像華為一樣眾所周知,但是商標卻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華為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在消費者業務得到重視之后的事情。通過近十年的努力,華為手機的出貨量是中國第一。
在此之前,華為的主要客戶是政府和企業。一家企業如果不是面向普通消費者,并不一定要在品牌建設上花費太多精力。這同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的品牌戰略并不一樣。但是不管一家企業面向的是B端用戶和C端用戶,都一定需要商標。 商標作為最常見的知識產權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在中國企業史上,知識產權方面踩過的坑太多了。知春路知識產權提醒!商標不注冊,企業可能面臨極為尷尬的處境。
滴滴打車最初的名稱是嘀嘀打車,因為商標被搶注而不得不改用現在的名字。華為鴻蒙盡管未必會遇到像滴滴一樣的情況,但只申請注冊“華為鴻蒙”,并未申請“鴻蒙”可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注冊商標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就來詳細的講一講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為什么一定要注冊商標。
工商未動,商標先行
商標注冊用時一年,你的產品等得起么?
企業在成立之前就應該注冊商標,這項工作應該遠遠早于產品研發,甚至早于企業工商登記。工商注冊一般七個工作日左右,而商標注冊則完全不同。
全國各地申請的商標最終都要提交到北京進行審核,完整的流程走下來需要接近一年的時間。盡管政策要求加快審批的速度,但是能壓縮的程度并不會很大。
風險提示1
商標被搶注
如果等到企業成立了再去注冊商標,自己的產品可能面臨一年的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如果在這一年中產品成為爆款,被一些人搶注了,企業將面臨非常尷尬的維權處境。屆時將不得不高價收購商標或者改名。
莆田一家皮具公司生產了5年的某種皮具,因為商標被別人搶注,真貨反而成了假貨。前幾天B站up主“敬漢卿”上了熱搜,一家名為知橋電子的公司注冊了敬漢卿的商標,并且讓其停止更新,否則將采取法律行動。這樣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
上個月中國第一個商業火箭——雙曲線一號成功發射。但是在知春路知識產權 里搜索“雙曲線一號”仍沒有任何條目。商標注冊至少存在一個月的數據盲區,也就是說,至少一個月之前,星際榮耀公司并沒有申請注冊相關商標。長征系列火箭是否注冊商標影響并不大,但星際榮耀公司畢竟是商業機構。
風險提示2
想注冊商標卻被駁回
商標注冊宜早不宜晚。等企業已經走上正軌,想要注冊商標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發現已經有人注冊過相同的商標。
對方可能并不是惡意搶注,但商標誰先申請對誰更有利 。商標是稀缺資源,全國已經注冊下來的商標已經有2000多萬,常用字的排列組合已經被注冊了很多,商標名稱的資源肯定是越來越稀缺。
廣州羅藝美服飾曾申請了5年的商標,但卻總被駁回,只因為申請的時候比別人晚了3天。
風險提示3
不能入駐電商平臺
不僅是可能面臨被搶注的風險,天貓等電商平臺對于商家也有商標方面的要求。如果沒有商標是不能入駐的。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拿到電商平臺上賣,這實在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能注冊全類就注冊全類
你能想象自己的名字被別人用來生產情趣用品么
企業在注冊商標時沒必要那么死板,產品是什么就只注冊那一個類別。企業可以根據產品和服務的核心范圍申請多個類別保護,甚至進行全類別注冊。這就是行業內常說的防御商標。
風險提示4
全不相干的產品使用相同商標
這不僅是傍名牌的問題,如果自己的品牌被其他企業用來生產完全不相干的產品,這還是比較尷尬的。
除了防御商標,企業也可以申請聯合商標。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阿里巴巴引申出來的阿里家族。阿里巴巴、阿里媽媽、阿里爺爺、阿里奶奶,阿里人真是發揮出了充分的想象力,把可能產生聯想的,無論時字詞相似還是諧音全都一網打盡。畫一個思維導圖,發散思維,把所有可能產生聯想的詞語都注冊掉吧。
在這方面小米也是一個榜樣,其不僅注冊了五谷雜糧中各種各樣的“米”,還以北京金山軟件有限公司的名義對其創始人雷軍的名字進行了多個類別的注冊。創始人的名字也是一個可能被搶注的關鍵點。尤其是科技企業,發展壯大之后創始人極有可能成為網紅,很難保證不會有人盯上創始人的名字。
品牌營銷需要商標
一模一樣的工藝,產品比別人便宜,憑什么?
風險提示5:產品生產出來了不能營銷
第35類商標是公認的萬能商標,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企業,商標代理人一般會建議客戶順便把第35類商標也申請下來。企業為市場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如果第35類商標被別人搶注了,導致產品不能進行營銷,這也是一種潛在的風險。
風險提示6:產品賣不出好價格
一件商品有商標和沒商標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會擁有截然不同的地位。溫州的一家鞋企表示,同樣是100道工序做出來的鞋子,沒有自己的商標,沒雙就要少賣500塊。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有品牌才能有溢價。
品牌對于占領消費者心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只是一個商業概念,商標才是法律上的概念。企業想要安穩的營銷自己的產品,商標肯定時少不了的。
商標是一個動詞
市場和業務不斷進化,對待商標不能一勞永逸
注冊商標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商標的保護期只有10年,屆時需要續展。企業可能會出現人事變動,應做工作的銜接。
企業的業務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極有可能上線新的業務和新的產品,在新產品進行研發的過程中,企業也需要提前對產品的商標進行注冊。如果產品成為爆款,提前注冊了商標就能免掉后續很多麻煩。
字節跳動上線過很多APP,就像一個軟件工廠。產品線在不斷拓展,新的產品也要注冊相應的商標。
這種產品線的拓展在快消、服裝等傳統行業中也比較常見。商標注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應該跟隨企業的業務進展不斷延伸。
知識產權也是一種商業規則
市場只偏愛善于使用商業規則的玩家
至2018年底華為累計授權專利87805項,2015年以來知識產權收入超14億美元。
這還不是全部。
除了5G上遙遙領先的技術專利,還在于華為對于商業規則的尊重。正是因為客戶利益至上,華為在國外積累的非常好的口碑。正是因為給狼吃肉,華為的隊伍有極強的戰斗力。
而知識產權也是商業規則 之一。在西方世界,知識產權已經發展了數百年。中國人在這個領域還不夠成熟,一些老板還是缺乏相關的意識。
知識產權并不僅僅是指技術專利。人民日報等官媒報道,華為注冊了整本《山海經》。
華為的手機芯片,取名“麒麟”;
華為的PC處理器芯片,取名“鯤鵬”;
華為的人工智能芯片,取名“昇騰”;
華為的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
可以想象,以后人們在網上看到這些神獸,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華為。這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華為對于所有企業的運營發展頗具啟示。資產未動,知產應當先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