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吳良材非彼吳良材 品牌混淆引發官司
網上購買的吳良材眼鏡,維修遭到拒絕,原來此吳良材非彼吳良材。而類似遭遇,也得到上海吳良材公司的關注,它們發現一家不知名的眼鏡公司,自稱是南京吳良材加盟商,正在網絡平臺上大肆招商,于是它們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了調查。隨后一并起訴了南京吳良材及加盟商、網絡平臺。看似不復雜的訴訟,由于上海吳良材和南京吳良材都是中華老字號,在當地享有較高聲譽,這一品牌相爭,在當地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如果喜歡知春路知識產權的文章,可以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查詢商標 網,更多精彩的資訊等著您!
品牌間歷史淵源 但網絡競爭摩擦不斷
上海吳良材的前身是“澄名齋珠寶玉器鋪”,歷史可追溯到200多年前。吳良材第五代后人在1926年更改店名為吳良材眼鏡公司,建國后歷經公私合營、企業改制等,發展到1998年10月更名為現在的上海三聯(集團)有限公司吳良材眼鏡公司。而南京吳良材,是上海吳良材的第五代傳人在南京設立的分支機構。兩家歷經公私合營、企業改制等因素,早已沒有業務關系。近年來,兩家各自發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兩家打破了地域的界限,競爭逐年加大,摩擦不斷。
規范商標使用 中華老字號將如何傳承發展
審理中,原告上海吳良材主張南京吳良材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加盟商存在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被告南京吳良材公司認為,公司將“吳良材”文字登記為企業字號屬于在先使用權,因而合法、正當、規范地使用,應受到法律保護。自身有權使用“南京吳良材眼鏡”的企業名稱,以廣告或網絡進行推廣和授權直營店及加盟店,在經營中使用“南京吳良材”文字等。那么這一品牌如何規范商標地域使用范圍,成為審理焦點。
中華老字號拓展新市場,竟引發品牌之爭。百年老店商標之爭,誰是最后贏家?規范商標地域使用范圍,為何成為庭審辯論焦點?傳統老店新業態下如何傳承發展?今日19:30《法治天下》為您講述《百年眼鏡店的煩惱》。
法官寄語
本案審理考慮了歷史因素,允許字號權和商標權的共存,同時又結合了現狀,就是字號權和商標權的沖突這樣一個現狀,綜合應用了誠實信用原則、維護在先權利原則、禁止混淆原則等,對案件進行了判決。如果企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突出使用企業字號,就有可能構成侵犯他人的商標權,或構成不正當競爭。對于老字號的法律保護,既要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也要完善現有存在瑕疵的法律法規,同時企業也要提高自身的對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既要依法維護自然的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更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