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審再審,《山西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于2021年5月28日通過,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條例》共7章44條,包括總則、工作機制、行政保護、社會保護、公共服務、監督管理、附則。它的出臺和實施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明確部門職責,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條例》明確,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就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領導,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工作;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部門負責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工作;縣級以上著作權管理部門負責著作權的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工作;發展和改革、工業和信息化、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商務、文化和旅游、網信、海關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工作。
《條例》鼓勵新聞媒體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的公益宣傳,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工作,開展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同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對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建立工作考核機制,規范知識產權對外轉讓行為
《條例》提出,省人民政府統籌開展全省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考核機制,對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和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履行保護工作職責情況進行考核;建立與其他省份的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機制,完善立案協助、調查取證、證據互認和應急聯動等工作程序,實現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共享和執法、監督互助互動。
省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應當會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商務、科技等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和完善技術出口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審查程序和規則,規范知識產權對外轉讓行為。
本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機制,采取自行協商、行政裁決、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鼓勵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構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線上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推動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違法線索、監測數據、典型案例等方面的信息互通共享。
規范知識產權保護,依法處理非正常專利申請
《條例》從行政保護和社會保護兩個方面對知識產權保護分別進行了規范。
其中,行政保護方面,《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應當引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通過著作權登記、專利申請、商標注冊、地理標志申請、植物新品種申請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應當依法處理非正常專利申請、惡意申請商標注冊和其他知識產權違法行為。
省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本省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制度,將本省享有較高知名度、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容易被侵權假冒的注冊商標,納入重點保護范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等領域的專利申請,提供優先審查通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注冊,加強地理標志使用管理;鼓勵、引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使用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引導經營者增強商業秘密管理意識,采取合理保護措施,防止商業秘密泄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加強對老字號產品、技藝和服務的保護。
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庫,免費提供維權咨詢等服務
《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可以聘請專家作為技術調查官,為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工作提供支持。省和設區的市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應當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庫。技術調查官從專家庫中選聘。
同時,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單位的知識產權管理指引,引導其建立和完善內部保護機制。省和設區的市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應當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狀況、發展趨勢、競爭態勢進行研究,提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服務;受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申請,免費提供維權咨詢等服務。
執行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條例》明確,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從事科研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執行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能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知識產權保護互助、協作,促進知識產權服務資源共享、保護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履行知識產權保護義務,對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依法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措施。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廣告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實知識產權權屬情況。對無知識產權證明文件或者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經營者不得提供設計、制作、代理服務,廣告發布者不得發布。展會主辦單位或者承辦單位應當在展會舉辦期間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參展產品、作品、技術或者宣傳材料上標注知識產權信息的,參展方應當提供合法有效的知識產權權屬證明。體育、文化等重大活動的主辦方應當依法規范活動中的知識產權使用行為。未經權利人許可,不得將知識產權用于商業用途。
建立機制,聯合懲戒
按照《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知識產權信用評價、誠信公示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重復侵犯知識產權、提供虛假文件、拒不執行行政處理決定等違法失信行為的,除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外,有關部門可以禁止或者限制其承接政府投資項目、參加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禁止或者限制其享受有關費用減免、政府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取消其參加政府知識產權表彰、獎勵的資格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懲戒措施。
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