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當年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后來,被人斷章取義地揭批過好一陣子。其實,“精食、細膾”并非夫子自享,而是用來祭祀神明的。又其實,“精、細”對“食、膾”雖然很重要,但不是關鍵,關鍵是“精、細”背后的用心和虔敬。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祭祀要虔敬,做事要用心。雖然抱持虔敬的態度祭祀神明,能得到什么好結果,確實一直不太明確,但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所得結果的差別,倒是一直很明確。試舉一例。
中汽協上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汽車行業銷量降幅較大,117萬輛的銷量,環比下降47.6%、同比下降48.1%;受此影響,前4月行業銷量同比降幅繼續擴大,同比下降12.3%(前3月同比下降11.7%)。在此背景下,“比亞迪”月銷量再次突破10萬輛(達到10.6萬輛),同比增長313%,就顯得確實有點兒“辣眼睛”。
“比亞迪”的銷量,沒有“隨波逐流”,按專業人士的說法,是得益于企業多年構建起來的供應鏈閉環,外部的風吹草動,對這個閉環很難造成實質性影響,甚至外部環境變動越劇烈,對行業的消極影響越大,這個“比亞迪閉環”的價值就越彰顯。單就打造這個供應鏈閉環的想法和多年持之以恒的實踐而言,“比亞迪”顯然格外用心了。用了什么心呢?造車的可控、可持續,應該被置于很重要的位置上進行過仔細考量。
這個用心準備的方案,從短期、甚至中期看,無疑是一個很沒效率、顯得很笨的方案,按照這個方案,一直埋頭實踐,就顯得更不聰明。尤其對比一些后來者狂飆突進式的做派,“比亞迪”的做事方式,就顯得更為保守。但是,如果以一個更長期的視角觀察,“比亞迪閉環”未嘗不是一條比較合理的發展路徑。雖然慢慢打造這個“閉環”也確實存在現實風險,比如,外部環境沒有劇烈變化,慢工做細活,就很可能被別人遠遠甩開,追也追不上,但是,一個點、一個點地打造這個“閉環”,鈍刀切細膾的模樣,表現出的對事業的虔敬態度,是自帶感染力的。在當今的市場,感染力也極具價值,只要內外條件合適,價值馬上就會表現出來。
不用心而致事業受損的例子當然也很多,不妨仍以比亞迪為例。“BYD”這個商標,當年注冊得就很浮皮潦草,沒用心、不講究,很有些扯個肘子生啃的樣子。雖然后來有人硬攢出個“造夢”的說辭傳來傳去,但多年之后還是被王傳福證偽了——啥故事都沒有,就是為了容易注冊商標。平心而論,這三個拍腦袋拍出來的英文字母,雖然確實好注冊,但讓比亞迪走了不少蹉跎路——按照漢語發音規律,這仨字母似乎怎么都拼不出個吉祥話。
王傳福能夠站出來證偽當初那個所謂的“夢想”,顯然是自信——對自己和比亞迪——之后的自然結果,這與當年被人指出“BYD”模樣不雅卻死活不認賬,明顯是兩種心理狀態。語言證偽的同時,王傳福也用一個又一個的新車標,不停地對“BYD”證偽,單從純粹審美的角度看,這些“新膾”絕對比“舊膾”細了很多。你用心了,別人馬上就能感受到;“比亞迪”在現實市場背景下仍能10萬、10萬地賣,肯定也沾了在這方面用心的光。
夫子當年還說“祭神如神在”。心里有“神”、有消費者,企業的前途也真正放在心上,做事時的態度,恐怕就會與無所用心、或者別有用心的人不一樣,最終獲得的結果也一定會有不同。從這個角度看,“比亞迪”的“新夢想說”與當年的“舊夢想說”,雖無形式上的區別,但內涵已大為不同。經過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大家對商品的要求都有了新高度,滿足新要求、新高度,方方面面不用心肯定是不行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