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買車和個人買車哪個合算
本身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誰用就誰買唄,但咱們財務小伙伴來問的話,肯定還是想從稅收籌劃層面看,到底哪一個更節稅,有沒有籌劃節稅的空間了。
01
首先,先來展開說說,以公司的名義買車,利和弊分別都有哪些。 (一)以公司的名義買車的利:
1、購買車輛取得增值稅票據,可以取得按照購買車輛不含稅金額13%的進項稅額,用于抵扣銷項稅額,可以少繳納增值稅。
2013年8月1日以后,一般納稅人購入自用車輛,除專門用于不得抵扣范圍的(集體福利、個人消費等),均可憑取得的增值稅專票抵扣進項稅額。
2、公司名下車輛作為公司的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折舊費用可以計入公司費用,減少企業賬面利潤,少繳納企業所得稅。
如果是公司名義購入車輛應按固定資產管理,計提折舊,折舊費在會計賬務中計入相關成本與費用。
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折舊額可以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或者享受現階段一次性扣除政策。
3、公司名下的車輛產生的費用可以計入公司的成本費用中,如加油費、保養費、保險費、過路過橋費等,減少企業賬面利潤,少繳納企業所得稅。
車輛產權是公司自己的,那么企業真實發生的與取得收入相關的汽油費、過路過橋費、停車費等符合規定的支出,自然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乍一看,公司買車竟有這么多的稅收優勢。咱們的財會小伙伴看到這里,不會就心動了吧?
如果你車輛確實是公司使用,比如公司辦公,出差,接待使用,那你放到公司自然是更好,因為確實是公司使用,相關費用公司列支完全沒問題的。
關于車輛的使用難免會公私不分,難以避免,那這一塊咱們又該如何來進行界定呢?
翅兒認為,只要我們的車輛支出總的占比合理,基本上也是能夠得到稅務機關認可的。
這里有小伙伴就想問了,是不是說咱們買車都讓公司名義來買,暫時還不定下這樣的定論,要知道公司買車也會存在一些弊端,咱們繼續來看
(二)以公司的名義買車的弊:
1、如果公司出現破產等情況,公司名下的車輛會被列入清算財產;企業有債務糾紛被起訴時,車輛也會被查扣。
為什么實務當中很多企業主喜歡把車以個人名義來買?就因為他們把車放到自己的名下比較有安全感。
2、后期車輛再出售,企業名下的車輛需要按照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繳納增值稅等稅款。
關于企業賣二手車怎么來進行交稅的問題,可以看翅兒之前寫的這篇:《企業賣二手車:涉及哪些稅費?如何開票?》
3、如果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公司將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日常當中,如果車買在公司名下,在處理一些保險、違章問題的時候,手續可能會繁雜一些。
針對這塊,翅兒給大家總結了這樣一張導圖:
以上就是關于以公司名義買車的利弊分析了。
02
接下來咱們換個角度,繼續來分析一下:以個人名義買車的利弊。
(一)以個人的名義買車的利:
1、車輛在個人名下,不作為公司財產,車的產權是歸個人所有,在企業發生糾紛時不會被扣查。
2、個人處置自己使用過的物品,免征增值稅等稅費。具體規定如下:
3、以個人名義購買車手續辦理方面也會相對簡單,在商業保險和購置稅方面也會比以公司的名義買車低。
(二)以個人的名義買車的弊:
1、以個人名義買車,公司無法抵扣進項稅額,發生的各項費用也不能計入企業的期間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咱們且不說你這輛車純粹是個人來使用,比如你買車是股東私家車,給股東也好,或者他們家自己的老婆孩子使用,完全就是自己私人開。
這本身就和公司經營無關,相關的成本費用,自然不能拿到企業去列支,也就談不上抵扣和稅前扣除的問題。
而有些情況是這樣的:私人的車,公司經營也確實也有在用,那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把車輛以個人名義購買其實更麻煩!
一方面稅無法抵扣,一方面個人車輛如果公司要使用,想要列支相關使用費用,還得通過租賃方式實現,這中間又要涉及一道稅金的問題,所以這種情況下是不建議掛個人名下的。
2、如果是以公司的資金購買股東個人名下車輛,產權屬于股東個人,需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是公司非股東雇員名下車輛,則需要按照“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有些企業會出現,以公司名義來購買,實質是個人在使用,這發生的相關費用,也同樣是不能列支。
增值稅層面,購進用于個人消費的增值稅不允許抵扣。
企業所得稅層面,和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支出不允許稅前扣除。
個人所得稅層面,以公司名義為股東及親屬購置車輛,個稅這塊需視同分紅,要補20%的個人所得稅。
所以這種實質下,名義上你車輛就算掛在公司頭上,如果屬于個人消費,那你稅務上也存在較大風險。
所以翅兒需要提醒咱們財務小伙伴的是:如果哪一天,你們的老板就這么巧問到你這個問題,他要買車,車買在公司名下好還是買在個人名下好?
那么在這個時候,你第一時間不應該是去考慮稅的問題,而應該考慮車輛到底是怎么使用?是公司用還是個人用?咱們就得問清楚,先搞清楚業務,也不能僅僅看形式。
作為專業的財務人員,更應該看的是業務真實性、合理性,而后下一步再需要做的,才是針對我們這項業務的實質看相關的收益、風險還有稅的問題。
推薦閱讀:
5634人閱讀
3913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6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1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