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投資回報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可以用一個指標把企業的人、財、物、產、供、銷、運營全部統一起來了。在這里,我也將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簡單的講解。
三個杠桿的衍生
投資回報率=凈利潤/權益,最初的投資額加上后續未分配的利潤叫作權益,對投資回報率的公式進行變形,最終會衍變出三個公式:凈利潤/收入=銷售凈利潤率;收入/總資產=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凈資產=財務杠桿,財務杠桿也叫權益乘數。下面是推理過程,這段內容是財務中相對難懂的內容。
這三個指標共同構成提升企業股東回報的三大指標,也叫三大杠桿。第一個“銷售凈利潤率”,我們稱之為“市場杠桿”;第二個“資產周轉率”,我們稱之為“管理杠桿”;第三個“權益乘數”,我們稱之為“財務杠桿”。
決定企業賺錢的三個杠桿
對以上三個公式進行如下假設:
第一種情況:
假設企業銷售利潤率是10%,但是資產運營效率比較低,一年只能周轉一次,而且沒有使用財務杠桿,也就是沒有去借錢融資,完全靠企業自己的錢在做生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就是10%。
ROE=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10%×1× 1=10%
第二種情況:
假設企業銷售利潤率還是10%,但是資產運營效率比較高,一年能夠周轉10次,并且又借了1000萬元(企業原投資1000萬元),那么此時企業的財務杠桿就是2,即2000/1000。這樣算下來,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是200%。
ROE=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10%×10×2=200%
可見,投資回報率從10%增長到200%取決于企業的資產周轉率、財務杠桿及銷售利潤率。
企業投資回報率的提升就由三個杠桿——市場杠桿、管理杠桿、財務杠桿決定,這三個杠桿就好比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企業發展前進。
其中,市場杠桿(銷售利潤率)代表市場情況,管理杠桿(資產周轉率)代表管理情況,財務杠桿(權益乘數)代表財務資金情況。市場、管理、財務配合好了,企業向前走得就比較順利。
財務杠桿,說得形象一點就是企業“空手套白狼”的能力。企業老板應該自己先投入100萬元,再去借100萬元,用自己的100萬元撬動200萬元的資金開始創業做生意。老板能撬動多少資金取決于他空手套白狼的能力。
但要妥善運用這種能力。比如,一個老板自己投資1萬元,借了9999萬元,最終湊夠1個億去做生意,這樣做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稍微虧損一點點,老板的本金就沒有了,很容易資不抵債,導致企業破產。
在某些國家,一旦企業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就被直接認定為破產;在中國,只要企業的現金流沒出現問題,就不會立即被認定破產。
對于企業來說,要提高投資回報率,就要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學會借錢。但是要能夠控制借錢的金額,不能盲目地借錢,也不能一點不借。
案例故事:賣服裝
我覺得自己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錢,就只精于“財務”一件事。但是財務做得久了,有時候又想去干實業,嘗試自己創業當老板,于是就編了下面這個自己創業當老板賣服裝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來思考企業財務運營的問題。
案例:
有一天,我決定成立一個實業公司,專門做服裝。可是我又不能投資太多,因為開始沒有那么多本錢,只有1萬元初始創業資金。
第一個月:
假設第一個月,計劃投資1萬元。認真想想,1萬元既不夠買廠房又不夠租店面,最多就是擺個地攤(在不考慮城管的情況下),我去服裝批發城批發了1萬元的衣服在路邊擺地攤。賣了一個月,銷售收入1.5萬。也就是說,這一個月有5000元的利潤,投資回報率是50%。
計算公式:5000元(利潤)/10000元(投資額)=50%(投資回報率)。
第一個月賣服裝,能做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這說明創業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一定都比較高。
第二個月:
有人建議用這筆賺來的5000元擴大再生產,但是我財務工作做久了,比較保守謹慎,便決定把這賺來的5000元交給家里,再用1萬元去做第二個月的生意。
天有不測風云,當我在服裝批發城選好了1萬元衣服,并準備付錢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錢丟了(怪不得坐公交時有人老擠我呢)。沒辦法,我只能回家再去籌錢。創業者嘛,要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執著和堅韌……回到家里,和家人商量,家人決定只給我出資2500元繼續創業。
沒辦法,我只能以2500元為本金重新開始。這次,我進了2500元的貨物,一周就賣完了。在第二個月期間,我一共進了四次貨物,最終銷售收入也是1.5萬元。那么,我每次進貨花2500元,進了4次貨物,成本還是1萬元,最終銷售收入是1.5萬元,這個月的利潤還是5000元,而投資回報率卻是200%。
計算公式:5000元(利潤)/2500元(投資額)=200%(投資回報率)。
這兩個月相比,我在第二個月更加勤奮。之前一個月進貨一次,這次一個月進貨四次,周轉的速度快,管理更加精細,所以投資回報率更高。
第三個月:
第三個月,基于上個月帶來的信心,我發現自己用2500元就能做好生意,于是只帶著2500元出門去進貨。結果,路上遇見熟人想借錢,我就借給了他1250元。此時,我身上只有1250元。我揣著1250元到了服裝市場,發現自己一周要跑兩趟進貨,才能達到跟上個月一樣的銷售收入,于是就跟批發服裝的老板商量賒賬的事情:我花1250元帶走價值2500元的衣服,即付現一半(1250元),賒賬一半(1250元)。
這樣,一個月內我跑了四趟批發市場,進貨總共還是花了1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5萬元,雖然這個月依然是5000元的利潤,但是投資回報率卻達到了400%,因為我的投資額更小了,這次只有1250元。
計算公式:5000元(利潤)/1250元(投資額)=400%(投資回報率)。
我做生意的這三個月,雖然賣的是同樣的產品,賺的是同樣的利潤,但是投資回報率卻節節高升。第一個月周轉次數為1次,財務杠桿也是1;第二個月提高投資回報率靠的是周轉次數;第三個月提高投資回報率靠的是財務杠桿。
從我想象的這個故事中,大家是不是看出點什么來了呢?對于創業者或其他民營老板來說,并不是投資越大,回報就越大。提高周轉速度,運用財務杠桿,才能提高投資回報率。
推薦閱讀:
5634人閱讀
3913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6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1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