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成本是什么意思?重置成本法也稱“成本法”,是指在評估資產時按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扣減其個項損耗價值來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方法。采用重置成本法對資產進行評估的理論依據如下:
1、資產的價值取決于資產的成本。資產的原始成本越高,資產的原始價值越大,反之則越小,兩者在質和量的內涵上是一致的。根據這一原理,采用重置成本法對資產進行評估,必須首先確定資產的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按在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構建一項全新資產所支付的全部貨幣總額,重置成本與原始成本的內容構成是相同的,但兩者反映的物價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者反映的是資產評估日期的市場物價水平,但兩者反映的物價水平是不相同的,后者這反映的是當初構建資產時的物價水平。資產的重置成本越高,其重置價值越大。
2、資產的價值是一個變量,除了市場價格以外影響資產價值量變化的因素還包括:
①資產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損和自然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能會不斷下降,價值會逐步減少。這種損耗一般稱為資產的“物理損耗”或“有形損耗”,也稱“實體性貶值”。
②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得企業原有資產與社會上普遍推廣和運用的資產相比較,在技術上明顯落后、性能降低,其價值也就相應減少,這種損耗稱為資產的“功能性損耗”。
③由于資產以外的外部環境因素變化導致資產價值降低。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宏觀政策因素等。列如,政府實施新的經濟政策或發布新的法規限制了某些資產的使用,使得資產價值下降。
推薦閱讀:
5635人閱讀
3914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6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1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