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納稅,是每一個公民,每一個經營企業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然而,總有些單位和個人企圖采取種種非法手段逃稅。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和趨勢。其中個人賬戶支出工資與現金發放工資這兩種形式更成為偷逃稅款現象嚴重的地區。
伴隨著國家金稅四期系統的即將推出,使用個人私戶、現金發工資、偷逃稅款等等,都會受到嚴格的監督。那么,在這一背景下,納稅人應如何防范和應對這些風險呢?逃稅的“小伎倆”也有三種,勸誡各位商家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否則,將付出慘重代價。
一、私戶逃稅是不足取的
私戶支出或者現金支出偷逃稅款,現在已成為稅務稽查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地區。私戶開支,現金支出的主要手段是代扣個人所得稅。企業借用個人賬戶向職工支付工資,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對公賬戶財務操作程序進行操作,根據職工實際稅前工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若是以銀行名義向員工發放工資時,則要對銀行賬戶的余額和金額等信息詳細登記,并將相關數據保存至稅務機關。如果以現金形式發工資,企業需要對工資明細進行真實記錄,以及替職工繳納個人所得稅,有關的記載或者證據應當妥善保存,供稅務局查驗。
事實上,無論企業采取什么辦法發薪,均要求如實報告員工收入,交納個稅,單位或個人依法應盡的義務。在實際工作中,有一些企業利用個稅目納稅申報不及時,不準確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稅收籌劃活動,以達到規避稅收風險的目的。如企業通過稅務稽查,查出有偷逃稅款等問題,那它就可能會面臨少繳50%至300%稅款的罰款,情節嚴重者,也會受到刑事處罰。
切不可以為私戶賬號錢款流向就不在稅務部門檢查范圍之內,國家稅務機構設立了賬戶資金風險監管專項程序,勸誡人們不要有僥幸心理,躲避國家稅收的侵害。
二、3個招數不要再動了
金稅四期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出,又稱“智慧稅務管理系統等”,完成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提升之后,國家稅務系統“偵查”能力明顯提高。不過,偷稅漏稅也是有技巧的。有3個偷逃稅款小把戲,你絕對不能碰,不然,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種第一種做法是虛報職工人數,開出“虛餉”。第二種行為是利用虛報員工工資收入。不少企業用虛報人員工資的辦法“分攤”應納稅份額的做法更甚的,用虛開工資套取企業資產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企業資金安全?新系統推出以后,納稅人端口會連入到信息共享中,虛報的員工信息也會無處隱藏。
第二個行為是把公司高管薪酬分拆為普通員工薪酬,以此降低個人所得稅的比率,由此實現偷逃稅。在這種情況下,會有更多的稅務人員對普通員工進行檢查。金稅四期推出之后,將對企業內部薪酬“均化”情況進行嚴格檢查,業員工薪酬梯度不顯著的公司,有可能是稅務局“獵物”,分攤工資風險會增加。
第三種行為,企業讓職工持所謂票據沖抵工資。這種情況下,公司會把員工的工資金額設置為個稅前扣除。有些公司會有意把公司員工工資額度定為個稅起征點5000元,再請職工持各種發票向公司財務處“報賬”,以此分攤應納稅工資額的一部分。
有些公司的票據報銷額度有時會出現單個員工超4、5千元甚至過萬元的發票,顯然不符合企業的經營需要,今后這種用票據抵薪的現象,會受到嚴格查處。
三、合理納稅享便
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工資性個人所得稅收,是國家稅收的一個重要來源,更是國家對經濟發展的一種調控、推進分配公平是最主要的杠桿,它直接關系到國家機器能否正常地工作,合理納稅,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有依法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的權利。凡以各種方式竊取國家稅款,或妨礙稅務機構履行有關公務的機構和人員,將會受到罰款或者刑事處罰。
面向優質納稅的企業或者個人,國家稅務部門先后推出多種激勵政策,例如,把納稅信用和企業投融資評級聯系在一起、建立特殊的綠色辦稅渠道、撤銷增值稅發票專項認證等,切實同納稅企業或者個人形成正向引導關系。使優質企業在稅務上享有便捷、使違規的企業得到應有的處罰,以儆效尤,是國家進一步推動稅務體系發展的關鍵方向。
小結
希望通過私立賬戶或者以現金支付工資的方式避免繳稅,只能用撿到芝麻,丟掉西瓜來形容。因為企業的私設“小金庫”現象越來越多,不僅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財務損失。與國家法律規定相悖時,同時還侵害職工個人權益,也會面臨比逃避稅款額度高出幾倍的罰金,勸君切莫心存僥幸,挑戰國家法律底線。
當然是對慣用虛報的職工信息而言、拆分高管薪酬、票據沖抵工資這一小把戲,達到“避稅”目的的公司或者個人,等著他們的,一定會受到法律嚴厲的懲罰,工資性稅收還會是國家稅務部門嚴格查處的目標。
上面介紹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專注于中小企業代理記賬,注銷公司,變更公司,財務稅務咨詢,許可證辦理,建筑資質辦理等服務,詳細可咨詢在線客服或撥打免費熱線。
推薦閱讀:
5661人閱讀
3916人閱讀
2542人閱讀
1978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4人閱讀
1393人閱讀
1207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