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是財務管理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企業的資金來源于收入,同時成本和費用是主要的資金支出,剩余的部分就會形成利潤和沉淀資金。成本費用中,成本占有較大的比重,所以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就影響了企業的盈利和資金流轉。
成本控制的方法比較常見的是標準成本法或是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是依據歷史情況或是經驗來對每個生產環節設定標準成本,通過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差異來尋找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改善生產環節,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作業成本法是將整個生產流程劃分出不同的作業節點,將成本按照動因歸集到不同的作業節點,從而進行成本的控制。
這兩種方法都是一種正向的思維,從生產到成本的預估和歸集,分析實際與預估的差異原因,進行改善,而目標成本法是正好相反的一種思維過程。
什么是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先確定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然后在確保預期利潤的情況下,反向推算出目標成本,也就是“產品價格-目標利潤=目標成本”這個等式。
目標成本法區別于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更注重事前的規劃和控制。首先要基于歷史數據和市場、政策等外部環境的分析,對未來期間的市場競爭做出預估,這樣才能確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預留一部分利潤,剩余的就是產品目標成本。接下來將總成本按照生產環節層層分解,確定每個環節的目標成本,將成本下放,由各環節負責人按照目標進行成本控制和改善。
依然是究極保溫瓶,如果采用目標成本法,在可以提供48小時保溫的功能前提下,價格設定在4萬日元,那么預留15%的利潤,成本就要控制在3.4萬日元,再將3.4萬日元分攤到各研發和生產環節,這種規劃可以很好的進行研發成本的控制。
研發成本失控,會導致產品前期的成本負擔過重,同時過于復雜的工序也會導致時間成本增加和殘次品概率上升,這些因素都會推高產品的售價,導致產品上市后失去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管理實際上是在產品功能以及滿足客戶需求方面與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否大多數人都需要保溫瓶能夠保溫48小時呢?如果只保溫36小時,在產品功能上進行讓步,但同時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最終給出功能超出市場平均水平、性價比也高的產品,應該會比6萬日元的究極保溫瓶更有競爭力。
目標成本法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要做出取舍,一件產品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高額研發帶來的技術可能無法應用到產品中,所以要尋找一個平衡點,來達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目標成本管理方法
目標成本法分為幾個步驟:1.制定目標售價,2.確定目標成本并進行分解,3.尋找改善方法達到目標成本,4.實際生產環節的監控。
制定目標售價,需要進行未來市場的預測,要考慮市場趨勢的變化、政策的影響、競品公司的策略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時也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產能、新功能增加的產品價值等等,綜合這些因素,制定明確的開發計劃、目標售價、預計銷量等。
按照企業長期的利潤規劃來留出利潤率,剩余的部分就是目標成本的總額。將目標成本總額進一步分解下放給各研發、設計、生產部門,需要各部門根據目標成本與目前實際的差異進行討論,尋找成本改善的方法。分解基于各部門的歷史情況,并不是要求所有部門的成本都同比例進行下降,而是要在一些關鍵的環節或是曾經出現成本冗余的環節進行更大力度的控制。
在尋找改善方法和實際生產環節監控的過程中,實際還會用到作業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進行成本控制。將整個生產流程劃分不同的作業節點,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想辦法減少非增值作業節點或是將非增值作業轉變為增值作業,這樣可以很好的改善整個生產流程,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分解到各部門的目標成本,如果在部門內部進一步細分,例如有些部門會細分到工時或是零件,這樣分解下去的成本也是標準成本,可以衡量成本控制的效果,在試生產的環節找出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差異,尋求相應問題的改善,從而達到目標成本。
所有的財務分析和財務管理的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在工作中更常見的是各種管理方式的混用,這樣可以更好的避免單一管理方式帶來的弊端,讓整個的管理環節更加有效。
推薦閱讀:
5597人閱讀
3910人閱讀
2540人閱讀
1973人閱讀
1661人閱讀
1552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86人閱讀
1197人閱讀
1143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