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什么?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得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有兩種方法,即直接計算法和間接計算法。
直接計算法的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和允許彌補的虧損后余額。
間接計算法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加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后,確認的應納稅所得額。其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納稅調整項目金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稅法規定范圍與會計規定不一致的項目需要調整的金額;二是稅法規定扣除標準與會計規定不一致的項目需要調整的金額。
應納稅額是指什么?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應納稅額是企業需要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應納稅所得額和適用稅率兩個因素。應繳納的所得稅額等于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其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的區別
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別為,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而應納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的稅率。也就是說,應納稅所得額為計算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應納稅額是企業在應納所得稅額基礎上按照適用的稅率計算的應繳納的所得稅稅額。
舉例說明一下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的區別。比如,某企業2020年取得產品銷售收入5000萬元,應結轉產品銷售成本3000萬元,發生銷售費用800萬元,管理費用500萬元,財務費用100萬元,計入成本費用中的實發工資總額300萬元,繳付工會經費5萬元、職工福利費30萬元、職工教育經費1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計算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不考慮成本費用稅前扣除比例和標準,以及調整因素)。
應納稅所得額=5000萬元-3000萬元-8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5萬元-30萬元-10萬元=555萬元
2020年企業應繳納企業所得稅稅額=555萬元*25%=138.75萬元。
總之,應納稅所得額與應納稅額的區別,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計稅基礎,為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而應納稅額是企業應繳納的所得稅稅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
推薦閱讀:
5601人閱讀
3910人閱讀
2540人閱讀
1974人閱讀
1661人閱讀
1552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86人閱讀
1197人閱讀
1143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