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所需時間,滿足了高企申報條件為何還是不成功。高新技術企業對科技公司發展有重大作用,在高企巨大的政策優惠刺激下,申報高企認定的企業越來越多,每年申報企業數以千計,但通過率卻僅在64%左右。很多企業自己申報時信心滿滿,到了最后關頭卻被政策拒之門外。為什么機會增多了政策放寬了,條件也滿足了,通過率也不見提高呢?別急,知春路知產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這多數是因為知識產權的技術含量不高。目前,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的周期大概為 7-14個月,而發明專利獲得授權的周期則更長,往往需要 1年半到 3 年。大多數知識產權數量不夠、同時又急于申報高企的企業,通常會選擇最快捷的辦法——申請軟著來保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的分數。這種情況下,企業純粹是為了申報高企而申請軟著,將導致知識產權關聯性低,甚至軟著與研發項目和產品的關鍵技術完全不搭界,張冠李戴,從而促使企業的知識產權評分不高。
還有就涉及到了科技成果與產品關聯性低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成果轉化多多益善固然是好,但還是應注重成果與產品之間的關聯以及有效轉化。技術成果是什么?是怎樣轉化的?應用于哪個產品中?應用的效果如何?是否產生了收益?這些問題都是企業需要詳盡描述的要點,部分企業“強行轉化”,知識產權跟項目和產品嚴重不匹配,技術成果與產品幾乎無關聯,那必將會影響到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分。
在人事、財務等管理制度上如若存在漏洞,也將會導致扣分。《工作指引》中加強了企業對社保人員的檢查力度,尤其是鄉鎮型科技企業,而不少新成立的公司為了節省費用,沒有為核心創業人員甚至初創團隊的員工繳納社保,而是將錢省下來用于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從而導致扣分。
對于中小型企業和初次申報的企業來說,往往是因為由于團隊對具體政策和申報過程不夠透徹以及編寫申報材料經驗不足,不清楚材料具體應該怎么準備,也常常會導致扣分現象
推薦閱讀: